开元二十六年,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,作《燕歌行》以示,适感征戍之事,因而和焉。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
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
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。
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
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
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
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(常轻敌 一作:恒轻敌)
铁衣远戍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。
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。
边庭飘飖那可度,绝域苍茫无所有。(飘飖 一作:飘摇;无所 一作:更何)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!(血 一作:雪)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。
译文
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,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,写了一首《燕歌行》给我看。我感慨于边疆戍守的事,因而写了这首《燕歌行》应和他。
汉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,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。
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,杀敌打仗,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。
擂响金鼓,军队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,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。
校尉飞奔过浩瀚沙海,紧急传递文书,匈奴单于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已照到我狼山。
山河荒芜多萧条,满目凄凉到边土,胡人的骑兵来势凶猛,如风雨交加。
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,不辨死生;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
《燕歌行》是高适的代表作,不仅是高适的“第一大篇”(近人赵熙评语),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,千古传诵,良非偶然。
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,不恤士卒,致使战事失利。全篇大体可分四段:首段八句写出师。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,将军奉命征讨,天子特赐光彩,已见得宠而骄,为后文轻敌伏笔;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。旌旗如云,鼓角齐鸣,一路上浩浩荡荡,大模大样开赴战地,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。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。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,唐军伤亡惨重,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,不得解围。第三段八句写征人,思妇两地相望,重会无期。末段四句,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,已决
《燕歌行》作于开元二十六年(738)高适由淇上归梁宋之后。此诗虽用乐府旧题,却是因时事而作。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,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,因张守珪部将矫命攻打奚、契丹,战败后张守珪谎报战功。但高适写于开元二十七年(739)的《宋中送族侄式颜》,对张守珪推崇备至。又有不少人认为所讽对象是安禄山、赵堪与白真陁罗等人。此前高适曾于开元十八(730)年至开元二十一年(733)之间北上幽蓟,对东北边塞军中生活十分了解。从文本来看,此诗并非仅据出塞之客见闻而写的普通唱和诗,也不仅限于写张守珪之事。
自唐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,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。开元二十年,信安王李禕征
《燕歌行》是一首边塞诗。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,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,不恤士卒,致使战事失利。其内容大致可分四段。首段八句写出师。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,将军奉命征讨,天子特赐光彩,已见其得宠而骄,为后文轻敌伏笔;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,旌旗如云,鼓角齐鸣,一路上浩浩荡荡,大模大样开赴战地,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。
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。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,唐军伤亡惨重;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,不得解围。第三段八句写征人、思妇两地相望,重会无期。末段四句,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,已决心以身殉国;后两句诗人感慨,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。全诗对边塞军中
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,夔府别驾元持宅,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,壮其蔚跂,问其所师,曰:“余公孙大娘弟子也。” 开元五载,余尚童稚,记于郾城观公孙氏,舞剑器浑脱,浏漓顿挫,独出冠时,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,晓是舞者,圣文神武皇帝初,公孙一人而已。玉貌锦衣,况余白首,今兹弟子,亦非盛颜。既辨其由来,知波澜莫二,抚事慷慨,聊为《剑器行》。昔者吴人张旭,善草书帖,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,自此草书长进,豪荡感激,即公孙可知矣。
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
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
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
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
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。
临颍美人在白帝,妙舞此曲神扬扬。
与余问答既有以,感时抚事增惋伤。
先帝侍女八千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
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
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余姿映寒日。
金粟堆前木已拱,瞿唐石城草萧瑟。
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
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。